▶▷ 佛山失独求子 > 试管须知 >

祠堂街 一本有插图的书

  抗日川军纪念雕塑。

  街坊间的畅谈,总是这样的亲切。

  入夜,老妈蹄花的诱惑。

  从祠堂街口遥望保路运动死难者纪念碑。

  鹤鸣茶社里掏耳朵的茶客,这被认为是成都人闲散的标志。

  一杯茶,一份报纸,老人们的悠闲时光。

  □冯晖文/图

  一本满是文字的书如果配有插图会让内容更加生动,增添阅读的乐趣和想象的空间。回忆童年的阅读时光,印象最深的往往就是那些小人书和有精美插图的古典小说。在我眼里,祠堂街就是这样一本有图有画、写满故事的书。

  壹

  有来历 为年羹尧修的生祠

  祠堂街在老成都满城里,最早叫蒙古胡同。后来,八旗官兵在此给当时的四川巡抚年羹尧修了一座生祠,胡同的名字也改成了祠堂街。

  登上不远处少城路边少城大厦楼顶,南望,祠堂街沿着蜀都大道往东延伸是鳞次栉比的建筑群,高楼间偶尔穿插几栋老式的川西民居。再远处是天府广场,可以看见挥手致意的汉白玉毛主席像,以及新建的成都博物馆和四川图书馆。街道西侧一片翠绿的开阔地就是人民公园,郁郁葱葱,如绿色的绒毯,遮住了公园里的建筑和游人。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艘艘小船点缀其间,似吴冠中的画。而隐约可见的祠堂街将街道左侧的建筑群和右侧的公园连接在一起,就像书脊将文字页和插图页粘连在一起,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就这样展现在你的面前了。

  从年羹尧的祠堂,到卢作孚的通俗教育馆,再到车耀先的努力餐。当然,辛亥革命前轰动全国的保路运动和那座造型别致、鹤立鸡群的纪念碑最让成都人津津乐道。

  人民公园的前身是少城公园,这是成都的第一个公园。公园里的鹤鸣茶社是成都最有名的露天茶铺之一,是外地游客,特别是外国朋友成都之旅的必到之处。掏耳朵,本地人司空见惯,而对他们来讲绝对是勇敢者的游戏。而关于茶馆的故事几乎每个成都人都可以讲给你听。我的幺爷爷过去是成都有名的体育老师。1949年前,每年农历六月的暑假和腊月的寒假,他都活跃在鹤鸣茶社。那个时候的成都中小学普遍实行聘用制,老师们来到茶社是为打听下学期的教员招聘信息,谋求新的就业机会。而幺爷爷和许多学校的校长熟悉,他乐意为这些找工作的老师、特别是体育老师提供消息,介绍岗位。这就是成都历史上“六腊战争”的片段与细节,而鹤鸣茶社就是当时的主战场。我的长辈多为教师,几十年前的家庭聚会,老人家讲的许多趣事,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贰

  最难忘 卖布商店的“飞镖”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有关街头书店的故事。从抗日战争开始到1949年,开设在祠堂街的书店居然有180多家。据老人讲,1949年后,这里的书店依旧不少。新华书店少年儿童读物门市部就开在祠堂街12号。小时候,我经常在这条街上玩,喜欢和邻家的孩子相约到这里蹭书看,这手不释卷的求知经历,是童年一段美好的回忆。

  我在祠堂街四川电影院看过电影,在摄影器材店买过黑白胶卷和上光机,在不远处的成都图书馆看过书,但最让我难忘的是一家卖布的商店。商店里半空中有蜘蛛网般的铁丝,上面有许多铁夹子。顾客选好布,营业员“哗”的一声将布扯好。开一张票,把收到的钱一起夹在头顶的铁夹子上,“嗖”的一声沿无数铁丝中的一根飞到收款台。收款员收钱找零,在票单上“啪”地盖一个章,又是“嗖”的一声,飞回柜台。顾客拿了找补的零钱、购货单和布转身出门,身后依旧是“嗖嗖嗖”的声响不断。这神奇而壮观的景象,像夜空中的流星,又像是武林高手的飞镖,真是比电影还好看。

  叁

  老建筑 两家美术社容易混淆

  祠堂街曾经有一家四川美术社,还有一家成都美术社,容易让人混淆。四川美术社建于20世纪30年代,在祠堂街16号里面,现存建筑已列入《成都市优秀近现代建筑名录》予以保护。而成都美术社成立于1954年,是在人民公园美术组的基础上建立的。我印象最深的是人民公园对面的成都美术社摄影服务部,摄影师敬业,水平高。亲戚朋友在人民公园聚会,有好几次出来都在这里合影留念。

  四川美术社与四川美术协会也很难分清楚。四川美术社在祠堂街北侧16号,四川美术协会原来的位置在祠堂街南靠人民公园一侧。

  2005年,政府部门在人民公园原四川美术协会旧址附近的艺苑亭里竖立纪念碑,上有《四川美术协会故址碑记》:“成都原有之蓉社、蜀艺社及成都美术协会于一九四一年合并成立四川美术协会,选址建所于祠堂街少城公园侧,即今人民公园内,由当时协会之常务理事、著名国画家张采芹先生躬亲筹划,奔走运作,次年会所暨展览厅即告建成。”

  据《四川美术协会会址落成纪念册》记载,当时美协理事会共由46人组成,其中会长1人、副会长2人,理事长1人,理事21人。常务理事为余中英、郭梦芝、芮敬宇、罗文谟、林君墨、张采芹、刘开渠、胡北崙和谢趣生。张采芹当时在祠堂街聚兴诚银行成都办事处上班,正好在美协斜对面,来去非常方便。1942年刊印的《四川美术协会会址落成纪念册》中关于《本会会所建筑情形与募捐经过》有较详细的记述:“市府代将祠堂街廿一号,前租与聚丰园、品胜球房、新昌相馆等公地收回,拨作会址。计建全砖可作展览之大会议厅一座,船形房五间,当街一楼一底大门一座,后面职员住所四间,厨房工役室厕所三间,暨砌塘坎建四周之围墙等。”我们现在看到的四川美祠堂街 一本有插图的书术社老建筑与此描述完全不同。

  肆

  努力餐 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

  金河路1号的努力餐过去在祠堂街172号,餐馆名字源于古诗:“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车耀先于1929年在三桥南街开办努力餐,1933年迁到祠堂街。此处是中共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革命刊物《大声》周刊的编辑部和发行点就设在这里。

  其实,在祠堂街还有一家名气更大的餐馆叫聚丰园,是清代满城里第一家由汉人开设的大型餐馆,地点就在关帝庙旁边。准确地讲,这不是一家单纯的川菜馆子,而是融合了川菜、京菜和江浙一带菜系的特点,是当时全成都生意最好的餐馆。有一个细节很有趣,宣统元年(1909),成都将军玉崑,每逢初一和十五都会从将军衙门坐小船顺金河到祠堂街,先在关帝庙祭祀,然后到聚丰园吃饭。聚丰园老板是成都餐饮业行业组织“成都宴蒸帮”的第一任山长。成都最早推出西餐,引进冰激凌的也是聚丰园,而不是春熙路上的耀华餐厅。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共中央南方局、四川省委、成都市委先后在祠堂街建立了多个支部、联络点、交通站,开展各种革命活动。为什么会选在这里开展革命活动呢?祠堂街紧邻少城公园,而抗战期间,少城公园是成都各进步团体聚集活动的地方。祠堂街在民国时期私营书店云集,数量超过80家,大量有识之士、进步青年常常来此购书。选这里相对比较安全,而且有比较好的群众基础和文化氛围。

  我们一般说祠堂街38号是《新华日报》驻成都办事处旧址,内有老屋。准确地说,这里是《新华日报》川西北总分销处或者叫成都代订处。1939年,这里有员工10多人,报纸发行量1000余份。当时的报纸由重庆总馆邮寄到这里,然后再分送和邮寄到川西北各县。这里还是当年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在成都的联络点,同时也是八路军的运输车从重庆到西安的一个转运点。

  祠堂街不长,但在我的眼里,它算得上是成都最美的街道之一。一条街,如果能让老人悠祠堂街 一本有插图的书闲散步、孩子快乐游戏、年轻人悄悄恋爱,让你的脚步慢下来,让你的心绪放下来,让你的神经松下来,这才算得上是宜人的公共空间。如同一部好书,阅读的过程就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享受,身心皆爽。

  街道是对城市生活方式做出的一种无声解释。它是一个载体,承载着与城市历史、风俗和空间形式休戚相关的、具有独特语汇的日常生活模式。这就是街道的神奇与美妙之处。这城市的传记,其实就是由街道来记录和书写的,一笔一画,一写就是百年千年。


参考资料
14年品牌沉淀 aa68国际助孕中心·因孕而生
助孕中心资讯热点
供卵试管婴儿医院新闻热点